首页 - 学生动态 - 正文

檐下言社会|读书会系列活动第三期顺利开展

创建时间:  2023-04-12  回胜男   浏览次数:   返回

4月8日下午,第三期檐下言社会——韦伯读书会如期开展。本期读书会继续由杨勇老师领读,阅读的内容是《科学作为天职》一书的最后部分。在前两期的阅读中,杨老师带领大家领略了韦伯深厚的社会学思想,并时时穿插当下的社会现实,将理论与经验有效地结合起来,向我们展示了现代人在科学技术的宰制下面临的时代命运:结构上的理性化与价值上的诸神之争。

本次读书会开始,杨老师再次提醒大家注意这篇演讲的时代背景,当时的德国年轻人处在一种矛盾的处境中,一方面意识到科学技术已经全盘支配了现代人的生活,一方面又对宗教人文这些浪漫主义思潮充满了向往。在这种情形下,韦伯提醒这些年轻人一定要首先意识到科学本身的意义所在。总体说来,韦伯认为科学对于现代人来说有三个好处,第一,科学能够提供给我们一些技术和知识,从而让我们能够了解的当前生活的复杂处境。第二,科学能够提供给我们一套思维方法和思维技巧,从而让我们拥有不断探寻新事物的能力。第三科学有助于我们变得清明。所谓清明就是指当我们想要达到某些目的,或者是实现某些价值时,科学可以充当手段或工具,让你我们充分意识到行动的展开时必须面对的结构、条件和处境。

这里,我们看到了韦伯思想中一对极度对张的概念:手段理性化和目的理性化。科学领域的发展是手段理性化的一个表现,而目的理性化的表现则是宗教和神学的发展。在韦伯的演讲中,最后突出了科学和宗教的紧张关系。在韦伯看来,科学领域讲求的是手段和方法,是知识的发现和积累,而宗教领域讲求的是体验,是对某种神秘之物的占有。科学技术的理性化发展,意味着科学领域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对自足的领域,它在诸价值领域之上或之外划出来了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内,手段理性或工具理性获得了全面发展。在这种处境下,任何一个从事科学事业的人,都有责任坚守最基本的理性底线,都要保持科学的禁欲主义,以“理智的诚实”来面对现实。如果不能做到基本的理智诚实,那么他或她就不配占据讲台,不配从事科研工作。站在具有浪漫主义情结的青年人的立场上看,科学以及科学代表的手段理性化确实具有恶魔的面相。但韦伯借用歌德在《浮士德》里的一句话来提醒年轻人:“当心,魔鬼是个老年人,要想了解他,你得先变老。”这意味着从事科研某种意义上就是和魔鬼签订契约。科学工作者要像浮士德一样,通过“梅菲斯特”去成就自己。

所以韦伯不是简单以二元对立的方式来讨论手段理性化和目的理性化、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手段和目的的统一其实最后落到了个体的人格结构之中。韦伯虽然不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但他也不是一个纯粹的科学主义者,就像某些批评者所说的,把科学变成一种纯粹的技术,甚至是一种虚无主义的行动。科学的意义不是来自于科学本身,而是来自于从事科学事业的人。只有当科研人员讲自身从事的事业当作塑造自身人格的必要手段时,科学才成为一种“天职”,具有神圣性的意涵。

杨勇老师指出,我们或许可以借助《权力的游戏》里面的“守夜人”形象,来理解韦伯演讲中最后的“以东人”的形象。在当前处境下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某种意义上就是最后的“守夜人”,他们要守住的某些他们可能终身无法获得的价值,在他们的职位上献出他们的生命,抵御随时可能入侵的“夜鬼”。科研工作的处境就是如此残酷。韦伯最后提醒大家:“我们要吸取教训,单凭渴望和等待是永远没有结果的,我们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投入我们当下的工作,无论是作为一个人还是作为一份天职,我们都需要去完成当下的任务,完成日常的要求。”这就是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应该面对的使命。你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到这个职业活动之中,去成就你的意义。

最后杨老师还提出一个讨论问题:韦伯提倡的这种科学禁欲式的人格形态是否本质上是一种新教徒状态?当下中国人做学问的状态是否必然走韦伯的道路呢?我们今天阅读韦伯,一方面要去理解他所说的这种人格状态,但另一方面也要去反思,这种人格状态的塑造是化解还是加剧了我们时代的紧张命运。如果我们中国人今天去重新选择一个好的学问的生活方式,是否必然要回到韦伯。同学们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读书会的最后,杨勇老师提醒我们,在当前的中国我们需要以更开放的胸襟去接纳不同的说法,然后去选择,去综合,去尝试一个新的可能性。韦伯的思想只是其中之一,除了韦伯之外,我们也要去理解中国传统做学问的状态,去理解其他文明的相关思想。除了在学问上进行探讨外,我们更需要在生活中去行动,去实践,去生活,让书本中的思想真正进入到自己生身处境中。

回顾我们这一阶段讨论的《科学作为天职》一书。第一期主要讨论了科学职业的外在条件和内在困境,揭示出科研工作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第二期则从历史的角度,讨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和价值信念的分裂状况。而到了第三期,我们则讨论了韦伯整体的科学观,以及他所倡导的科学禁欲式的伦理人格。相信这三期的读书会对大家能有所启发。本次檐下言活动—韦伯读书会系列活动圆满结束,非常感谢杨老师能够抽出自己宝贵的周末时光带领我们阅读韦伯,解读韦伯对于科学职业之外部条件的基本判断以及对科研工作之内在伦理的核心关切,并形成我们自己的社会学分析视角。

下一期,杨老师会从《以政治为业》出发,力图呈现出韦伯对于现代社会结构更深入的分析,对于现代人格形态更动人的讨论。(图文:杨丽)


上一条:檐下言社会|读书会系列活动第四期顺利开展

下一条:第二期檐下言韦伯读书会如期开展

3044永利官网vip首页欢迎您
首页 - 学生动态 - 正文

檐下言社会|读书会系列活动第三期顺利开展

创建时间:  2023-04-12  回胜男   浏览次数:   返回

4月8日下午,第三期檐下言社会——韦伯读书会如期开展。本期读书会继续由杨勇老师领读,阅读的内容是《科学作为天职》一书的最后部分。在前两期的阅读中,杨老师带领大家领略了韦伯深厚的社会学思想,并时时穿插当下的社会现实,将理论与经验有效地结合起来,向我们展示了现代人在科学技术的宰制下面临的时代命运:结构上的理性化与价值上的诸神之争。

本次读书会开始,杨老师再次提醒大家注意这篇演讲的时代背景,当时的德国年轻人处在一种矛盾的处境中,一方面意识到科学技术已经全盘支配了现代人的生活,一方面又对宗教人文这些浪漫主义思潮充满了向往。在这种情形下,韦伯提醒这些年轻人一定要首先意识到科学本身的意义所在。总体说来,韦伯认为科学对于现代人来说有三个好处,第一,科学能够提供给我们一些技术和知识,从而让我们能够了解的当前生活的复杂处境。第二,科学能够提供给我们一套思维方法和思维技巧,从而让我们拥有不断探寻新事物的能力。第三科学有助于我们变得清明。所谓清明就是指当我们想要达到某些目的,或者是实现某些价值时,科学可以充当手段或工具,让你我们充分意识到行动的展开时必须面对的结构、条件和处境。

这里,我们看到了韦伯思想中一对极度对张的概念:手段理性化和目的理性化。科学领域的发展是手段理性化的一个表现,而目的理性化的表现则是宗教和神学的发展。在韦伯的演讲中,最后突出了科学和宗教的紧张关系。在韦伯看来,科学领域讲求的是手段和方法,是知识的发现和积累,而宗教领域讲求的是体验,是对某种神秘之物的占有。科学技术的理性化发展,意味着科学领域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对自足的领域,它在诸价值领域之上或之外划出来了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内,手段理性或工具理性获得了全面发展。在这种处境下,任何一个从事科学事业的人,都有责任坚守最基本的理性底线,都要保持科学的禁欲主义,以“理智的诚实”来面对现实。如果不能做到基本的理智诚实,那么他或她就不配占据讲台,不配从事科研工作。站在具有浪漫主义情结的青年人的立场上看,科学以及科学代表的手段理性化确实具有恶魔的面相。但韦伯借用歌德在《浮士德》里的一句话来提醒年轻人:“当心,魔鬼是个老年人,要想了解他,你得先变老。”这意味着从事科研某种意义上就是和魔鬼签订契约。科学工作者要像浮士德一样,通过“梅菲斯特”去成就自己。

所以韦伯不是简单以二元对立的方式来讨论手段理性化和目的理性化、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手段和目的的统一其实最后落到了个体的人格结构之中。韦伯虽然不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但他也不是一个纯粹的科学主义者,就像某些批评者所说的,把科学变成一种纯粹的技术,甚至是一种虚无主义的行动。科学的意义不是来自于科学本身,而是来自于从事科学事业的人。只有当科研人员讲自身从事的事业当作塑造自身人格的必要手段时,科学才成为一种“天职”,具有神圣性的意涵。

杨勇老师指出,我们或许可以借助《权力的游戏》里面的“守夜人”形象,来理解韦伯演讲中最后的“以东人”的形象。在当前处境下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某种意义上就是最后的“守夜人”,他们要守住的某些他们可能终身无法获得的价值,在他们的职位上献出他们的生命,抵御随时可能入侵的“夜鬼”。科研工作的处境就是如此残酷。韦伯最后提醒大家:“我们要吸取教训,单凭渴望和等待是永远没有结果的,我们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投入我们当下的工作,无论是作为一个人还是作为一份天职,我们都需要去完成当下的任务,完成日常的要求。”这就是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应该面对的使命。你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到这个职业活动之中,去成就你的意义。

最后杨老师还提出一个讨论问题:韦伯提倡的这种科学禁欲式的人格形态是否本质上是一种新教徒状态?当下中国人做学问的状态是否必然走韦伯的道路呢?我们今天阅读韦伯,一方面要去理解他所说的这种人格状态,但另一方面也要去反思,这种人格状态的塑造是化解还是加剧了我们时代的紧张命运。如果我们中国人今天去重新选择一个好的学问的生活方式,是否必然要回到韦伯。同学们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读书会的最后,杨勇老师提醒我们,在当前的中国我们需要以更开放的胸襟去接纳不同的说法,然后去选择,去综合,去尝试一个新的可能性。韦伯的思想只是其中之一,除了韦伯之外,我们也要去理解中国传统做学问的状态,去理解其他文明的相关思想。除了在学问上进行探讨外,我们更需要在生活中去行动,去实践,去生活,让书本中的思想真正进入到自己生身处境中。

回顾我们这一阶段讨论的《科学作为天职》一书。第一期主要讨论了科学职业的外在条件和内在困境,揭示出科研工作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第二期则从历史的角度,讨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和价值信念的分裂状况。而到了第三期,我们则讨论了韦伯整体的科学观,以及他所倡导的科学禁欲式的伦理人格。相信这三期的读书会对大家能有所启发。本次檐下言活动—韦伯读书会系列活动圆满结束,非常感谢杨老师能够抽出自己宝贵的周末时光带领我们阅读韦伯,解读韦伯对于科学职业之外部条件的基本判断以及对科研工作之内在伦理的核心关切,并形成我们自己的社会学分析视角。

下一期,杨老师会从《以政治为业》出发,力图呈现出韦伯对于现代社会结构更深入的分析,对于现代人格形态更动人的讨论。(图文:杨丽)


上一条:檐下言社会|读书会系列活动第四期顺利开展

下一条:第二期檐下言韦伯读书会如期开展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