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积极探索社会科学研究的未知领域———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打造开放性学术平台孵化基础性研究成果

创建时间:  2008-09-19  樊杰   浏览次数:   返回

“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是上海市教委首批投入的上海高校六个“E-研究院”之一,建设周期10年。它采用国际上先进的E—Science管理理念,依托现代高科技以及相应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实行独特的组织运作机制,联合国内外知名大学与科研机构的一流学者,围绕“城市发展与社会转型”开展具有创新型的基础性研究。力争通过5-10年的探索性实践,在组织社会学、转型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等重要领域,打造上海高校社会学基础性研究的优势与品牌,逐步推出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形成一支由若干名国内外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和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学术视野宽、能够进行跨国、跨学科对话的中青年科研骨干组成的学术团队。

经过第一节点的建设,基本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研究团队和研究网络,启动了一系列大规模的调研活动,开展了一系列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形成了五个核心研究领域,发表了相关重要研究成果,人才培养初见成效,机制创新的成效和团队凝聚力不断提高,专题资料库的建设也初具规模。

科研队伍建设与科研成果

E-研究院实行首席研究员负责制与研究员聘任制。首席研究员是E-研究院的掌舵者,指导研究院发展的方向。该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员是李友梅教授,她早年毕业于巴黎政治研究院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获社会学博士学位。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以上课题17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篇。6项成果在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评比中获奖。先后荣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法国政府颁发的“金棕榈教育骑士级勋章”,上海高校教学名师奖,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特聘研究员是E-研究院的主体与中坚力量。从2004年建院至今,E-研究院先后聘请研究人员20余名,基本形成了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地区结构比较均衡,学科带头人与青年骨干相结合的五大研究团队,研究网络遍及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学、杜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等国内外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形成了“不同组织之间的复杂合作机制研究”、“新时期社会转型与发展研究”、“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社会结构中的新阶层和新移民研究”、“金融、技术与社会组织关系研究”等五个核心研究领域、产生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2004至2007年,该研究院在聘研究员共承担国家级研究项目18项(其中,重大招标和重点项目8项),其它重大研究项目(100万元以上)6项,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社会学研究》、SSCI外文期刊等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20余篇,组织出版译丛、文丛等系列出版物5种,专著、译著、文集等19部。目前,围绕三大研究方向,基本形成了以一个大团队为核心,一系列高水平文章为标志,一套译丛、一套专著、一个学术期刊为平台的学术构架,并形成了多个核心小组分工协作,定期集中讨论与交流的学术氛围。

李友梅教授领衔的“组织社会学”研究团队,利用法国组织决策分析的研究方法,从战略上推论新时期不同组织之间的复杂合作机制,先后围绕城市基层社会的深层权力秩序、重建转型期的社会认同、新时期社会协调机制建设等重大问题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新时期社会协调机制建设”,出版阶段性成果《社会建设丛书》第1辑(共5本),论文《社会结构中的“白领”及其社会功能》、《重塑转型期的社会认同》、《社区治理:公民社会的微观基础》等先后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全文转载,出版《组织社会学译丛》系列6本,并在中央党校主编的《理论动态》和上海市级有关内参上发表了文章多篇。成功申请了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组织研究中心”。

由孙立平教授领衔的“转型社会学”研究团队,利用独特的“过程-事件”分析方法考察市场转型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深入研究中国城市主要社会阶层的生活经历与社会意识,新时期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发展变化等问题,出版《断裂》、《失衡》、《博弈》、《守卫底线》系列专著,期刊《转型与发展》第1、2辑、并经常在国家发改委主办的《改革内参》、人民日报社主办的《思想理论动态参考》等重要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在学界、政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由李培林教授领衔的“和谐社会建设”研究团队,致力于研究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冲突及冲突意识,探讨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先后主持国务院、国家社科基金等机构委托的“全国社会和谐稳定跟踪调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国外社会建设理论比较研究”等多项重大课题。为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做了“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讲解,参与了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草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起草工作。

这些核心研究团队不但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并占据着本领域内的前沿地位,同时又很好地实现了资源、知识、信息的共享与互动,创造了本研究院特有的科研模式,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好评。

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

依托特聘研究员的学术网络,2004年以来,该研究院共主办和联办学术会议18次,其中国际会议7次,举办各类学术讲座100余场,其中海外学者主讲50余场,开设了短期精品课程14门次,共计200余课时。来访海内外知名学者包括:国际社会学前主席、耶鲁大学W.沃勒斯坦教授,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组织社会学所前所长E.费埃德伯格教授,美国社会学会主席、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M.布洛维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密西根大学谢宇讲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教授,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等。通过这些学术交流活动,国内外大量最新的学术信息、政策走向、社会动态,得以迅速传递到我们的研究团队,不但为上大社会学营造了活跃的学术氛围,而且使本校师生充分享受到了国内外最优质的学术、教育资源,为上大师生能迅速占领学术研究的制高点,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帮助。

建设过程中,特聘研究员不但在上大兼职指导研究生,直接参与上大博士生的培养,而且尝试“一对一”的青年教师培训模式,通过与特聘研究员合作研究、合作教学来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在团队合作的研究、教学、研讨中,我们有意识地给年轻师生以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促使他们快速成长。很多老师,刚刚进入上大2-3年,就已经成为学科的骨干,拥有了独立承担大型研究课题的经验和能力。

2004-2007年间,本院在聘研究人员共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各种荣誉称号18项,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法国政府颁发的“法兰西金棕榈教育骑士级勋章”1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培养计划2人,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浦江人才计划”、“曙光人才计划”等4人。

机制创新与学科发展

建院四年来,该研究院坚持“严格管理”和“学术自由”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严格财务管理,严格考评制度,营造了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由于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共享性和协同性,作为引领学科发展,培育学派风格的重要学术平台,E-研究院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优秀人才。根据国家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他们致力于前沿领域内开展合作科研和学术交流等创造性工作,通过团队内外研究者之间经常性的、深层次的讨论与交流,提高了自身对社会科学领域内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判断能力与认知能力,努力推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这些学术成果通常会比较及时地出现在国内高端学术刊物、中央层面的内部内刊,或者推向国务院相关部门的讨论中,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形成了“基层”与“高层”的互动。这种互动提升了团队成员的大局观与实践观,使学术研究能够直接面对社会发展与民生领域所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同时,这种良性互动也将我校国家级重点学科—社会学推向国内学术前沿,强有力地促进了该学科人才队伍的快速成长,为该学科乃至学校整个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4年以来,学院社会学学科发展进一步加快,先后获得人类学博士点(2005)、上海市优势学科(2006)、国家重点学科(2007)、上海市重点培育基地(2007),并获得“211”工程“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的资助。


上一条:社会学系教师迎新会

下一条: 李友梅教授当选为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

3044永利官网vip首页欢迎您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积极探索社会科学研究的未知领域———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打造开放性学术平台孵化基础性研究成果

创建时间:  2008-09-19  樊杰   浏览次数:   返回

“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是上海市教委首批投入的上海高校六个“E-研究院”之一,建设周期10年。它采用国际上先进的E—Science管理理念,依托现代高科技以及相应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实行独特的组织运作机制,联合国内外知名大学与科研机构的一流学者,围绕“城市发展与社会转型”开展具有创新型的基础性研究。力争通过5-10年的探索性实践,在组织社会学、转型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等重要领域,打造上海高校社会学基础性研究的优势与品牌,逐步推出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形成一支由若干名国内外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和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学术视野宽、能够进行跨国、跨学科对话的中青年科研骨干组成的学术团队。

经过第一节点的建设,基本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研究团队和研究网络,启动了一系列大规模的调研活动,开展了一系列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形成了五个核心研究领域,发表了相关重要研究成果,人才培养初见成效,机制创新的成效和团队凝聚力不断提高,专题资料库的建设也初具规模。

科研队伍建设与科研成果

E-研究院实行首席研究员负责制与研究员聘任制。首席研究员是E-研究院的掌舵者,指导研究院发展的方向。该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员是李友梅教授,她早年毕业于巴黎政治研究院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获社会学博士学位。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以上课题17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篇。6项成果在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评比中获奖。先后荣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法国政府颁发的“金棕榈教育骑士级勋章”,上海高校教学名师奖,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特聘研究员是E-研究院的主体与中坚力量。从2004年建院至今,E-研究院先后聘请研究人员20余名,基本形成了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地区结构比较均衡,学科带头人与青年骨干相结合的五大研究团队,研究网络遍及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学、杜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等国内外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形成了“不同组织之间的复杂合作机制研究”、“新时期社会转型与发展研究”、“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社会结构中的新阶层和新移民研究”、“金融、技术与社会组织关系研究”等五个核心研究领域、产生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2004至2007年,该研究院在聘研究员共承担国家级研究项目18项(其中,重大招标和重点项目8项),其它重大研究项目(100万元以上)6项,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社会学研究》、SSCI外文期刊等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20余篇,组织出版译丛、文丛等系列出版物5种,专著、译著、文集等19部。目前,围绕三大研究方向,基本形成了以一个大团队为核心,一系列高水平文章为标志,一套译丛、一套专著、一个学术期刊为平台的学术构架,并形成了多个核心小组分工协作,定期集中讨论与交流的学术氛围。

李友梅教授领衔的“组织社会学”研究团队,利用法国组织决策分析的研究方法,从战略上推论新时期不同组织之间的复杂合作机制,先后围绕城市基层社会的深层权力秩序、重建转型期的社会认同、新时期社会协调机制建设等重大问题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新时期社会协调机制建设”,出版阶段性成果《社会建设丛书》第1辑(共5本),论文《社会结构中的“白领”及其社会功能》、《重塑转型期的社会认同》、《社区治理:公民社会的微观基础》等先后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全文转载,出版《组织社会学译丛》系列6本,并在中央党校主编的《理论动态》和上海市级有关内参上发表了文章多篇。成功申请了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组织研究中心”。

由孙立平教授领衔的“转型社会学”研究团队,利用独特的“过程-事件”分析方法考察市场转型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深入研究中国城市主要社会阶层的生活经历与社会意识,新时期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发展变化等问题,出版《断裂》、《失衡》、《博弈》、《守卫底线》系列专著,期刊《转型与发展》第1、2辑、并经常在国家发改委主办的《改革内参》、人民日报社主办的《思想理论动态参考》等重要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在学界、政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由李培林教授领衔的“和谐社会建设”研究团队,致力于研究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冲突及冲突意识,探讨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先后主持国务院、国家社科基金等机构委托的“全国社会和谐稳定跟踪调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国外社会建设理论比较研究”等多项重大课题。为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做了“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讲解,参与了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草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起草工作。

这些核心研究团队不但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并占据着本领域内的前沿地位,同时又很好地实现了资源、知识、信息的共享与互动,创造了本研究院特有的科研模式,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好评。

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

依托特聘研究员的学术网络,2004年以来,该研究院共主办和联办学术会议18次,其中国际会议7次,举办各类学术讲座100余场,其中海外学者主讲50余场,开设了短期精品课程14门次,共计200余课时。来访海内外知名学者包括:国际社会学前主席、耶鲁大学W.沃勒斯坦教授,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组织社会学所前所长E.费埃德伯格教授,美国社会学会主席、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M.布洛维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密西根大学谢宇讲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教授,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等。通过这些学术交流活动,国内外大量最新的学术信息、政策走向、社会动态,得以迅速传递到我们的研究团队,不但为上大社会学营造了活跃的学术氛围,而且使本校师生充分享受到了国内外最优质的学术、教育资源,为上大师生能迅速占领学术研究的制高点,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帮助。

建设过程中,特聘研究员不但在上大兼职指导研究生,直接参与上大博士生的培养,而且尝试“一对一”的青年教师培训模式,通过与特聘研究员合作研究、合作教学来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在团队合作的研究、教学、研讨中,我们有意识地给年轻师生以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促使他们快速成长。很多老师,刚刚进入上大2-3年,就已经成为学科的骨干,拥有了独立承担大型研究课题的经验和能力。

2004-2007年间,本院在聘研究人员共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各种荣誉称号18项,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法国政府颁发的“法兰西金棕榈教育骑士级勋章”1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培养计划2人,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浦江人才计划”、“曙光人才计划”等4人。

机制创新与学科发展

建院四年来,该研究院坚持“严格管理”和“学术自由”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严格财务管理,严格考评制度,营造了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由于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共享性和协同性,作为引领学科发展,培育学派风格的重要学术平台,E-研究院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优秀人才。根据国家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他们致力于前沿领域内开展合作科研和学术交流等创造性工作,通过团队内外研究者之间经常性的、深层次的讨论与交流,提高了自身对社会科学领域内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判断能力与认知能力,努力推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这些学术成果通常会比较及时地出现在国内高端学术刊物、中央层面的内部内刊,或者推向国务院相关部门的讨论中,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形成了“基层”与“高层”的互动。这种互动提升了团队成员的大局观与实践观,使学术研究能够直接面对社会发展与民生领域所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同时,这种良性互动也将我校国家级重点学科—社会学推向国内学术前沿,强有力地促进了该学科人才队伍的快速成长,为该学科乃至学校整个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4年以来,学院社会学学科发展进一步加快,先后获得人类学博士点(2005)、上海市优势学科(2006)、国家重点学科(2007)、上海市重点培育基地(2007),并获得“211”工程“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的资助。


上一条:社会学系教师迎新会

下一条: 李友梅教授当选为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

Baidu
sogou